查看原文
其他

强文科普丨台湾腔的前世今生

拂晓摘星 语言学人 2021-12-21

台湾腔是什么?想必大家对此都有印象。代表语句如“你很机车耶”、“对哦,就是酱紫”、“你造么,我没有在怕的啦”,很多人对此都耳熟能详。林志玲等台湾明星的腔调,也常常被大陆网友讨论。


那么,台湾腔有什么特征?何时出现?怎么形成的呢?本期作者争取简明扼要地回答这三个问题。作为中文系本科毕业生,终于能展现出一点专业背景了。


大陆网友做的台湾腔表情包



台湾腔有什么特征?



怎样说话才像台湾人?各人心中都有答案。但找到规律后,就能事半功倍。星星归纳几点供大家参考:


1.没有卷舌音,一律发为平舌音。换言之,zh、ch、sh发成z、c、s。例如:“这个东西超好吃”说成“这个东西糙好呲”,“是不是”说成“四不四”……


2.前后鼻音不分。换言之,ang、eng、ing和an、en、in混用。例如:“这是真的”常说成“这是蒸的”,“我去上个网”常说成“我去上个碗”……注意,这和第一条有区别,是混用而非替代。台湾人听不出前后鼻音的差别,就和湖北人区分不出l和n一样(河南=荷兰)。


3.经常连读,省略语音。例如“你知道么”念成“你造么”,“我喜欢你”念成“我宣你”。


4.喜欢使用语气助词。代表词有“喔”“啊”“啦”“嘛”。如“不然呢”说成“阿不然咧”。和上一条结合起来,有个代表性例子——“你不要这样子”说成“你表酱紫嘛”。



5.喜欢用叠词。说起来有点像幼儿园阿姨教小朋友们说话,例如:“这个饭饭很好吃呢,吃完就去睡觉觉吧”。


6.部分词汇的发言与大陆普通话不同。例如:

拥(yǒng)抱     垃圾( lè sè)

头发(fǎ)     法(fà)国

俄(è)罗斯     期(qí)待

认识(shì )     企(qì)业

包括(guā)     蜗(guā)牛


下面给大家带来世界展望会的主题曲蜗(guā)牛


由于本篇文章主要介绍的是发音腔调,那么两岸用词上的差异就暂时不提了。实际上,这是构成广义上的台湾腔的重要元素。例如大陆的“软件”台湾叫做“软体”,上篇文章提到,大陆的“芯片”台湾叫做“晶片”。


通过分析这六个特征,可以看到台湾腔的模仿门槛还是很低的,基本上南方口音者很快就能轻松掌握。门槛低,同时意味着感染力和传播力强,因为会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台湾腔的影响,被轻而易举地同化。某种程度上,这和另一种洗脑口音——东北腔有些类似。


台湾腔何时出现?



关于台湾腔,有个不太为众人所知的历史事实——它出现的时间并不长。大约在上世纪70年代,台湾腔才开始逐渐形成,到了90年代才成为台湾公众的普遍状态,开始进入广播和电视,直到新世纪才在大陆产生较大的影响。


这是为什么呢?其实和台湾社会的变迁有关。由于历史原因,闽方言和客家话本来是台湾民众惯常的语言,1949年之前台湾本地基本没有人说所谓“国语”(类似大陆普通话)。国民党迁台后,大量外省人来到台湾。这些外省人来自大陆各个省份,要想彼此交流,就必须用“国语”。


那个年代,外省人拥有较高社会地位,很长时间主导了台湾社会。他们的后代一般都能讲一口标准的“国语”(如邓丽君、马英九)。模仿上层人士说话方式,是大众的惯常行为,因此“国语”开始在台湾得到推崇。说得越标准,仿佛社会地位就越高。


邓丽君的“国语”发音非常标准


这种“国语”的历史又得上溯到民国时期,清末民初民族热情高涨,很多人将目光转向四分五裂的地方方言上。他们认为这些方言有碍沟通,无法促进团结。1913年,民国召开读音统一会,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“国音”。当时北京话已经有很高的地位,因此成为了“国音”的基础。


但是,北京话里没有入声,保守人士认为这失去了汉语的韵律,影响人们对古典文学的理解,这就造成了一个奇怪的对立格局:北京口语音和北京读书音。北京读书音把入声字都读成短促的去声(第四声)。


人民群众永远是历史的塑造者。曲高和寡的读书音逐渐被口语音取代,但取代的过程很漫长。对于1949年迁台的国民党高层人士,他们说的“国语”中还有许多读书音的遗留。机缘巧合之下,普通台湾民众学习的“国语”就和大陆的“普通话”有了那么一些小小的差别。


迁台后的国民党当局开始大力推广“国语”,而承担推广任务的主要是中小学语文老师(女性为主)。同时,女性对于得到认同的愿望高于男性,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努力。女性特征又深深塑造了台湾社会的语音习惯。


到了上世纪90年代,台湾经历了政治转型。外省人的地位不再高高向上,公众不再以说着标准“国语”为荣。“台北读书音”开始被“台北口语音”取代,中下阶层人士的许多语音习惯开始成为主流。台湾腔的崛起,伴随着国民党失去统治地位的过程,是台湾本土意识萌生在语言上的反映。


台湾本土歌手代表——伍佰


综上所述,台湾腔是因为国民党迁台才开始出现,基于公众对上层人士的向往才得以流传,依靠女性为主进行代际传播、因为社会转型才得以定型的语言学现象。它的形成和演变历程,浓缩了几十年的台湾社会发展历程。



形成台湾腔的原因?



回顾了台湾腔的形成过程,那么就可以结合文章第一部分总结的发音规律,来具体分析其形成的原因。为和金庸相关,每条原因后都牵强附会地配上几句原著。


一、前后鼻音不分,源自南方外省人。由于台湾“国语”的根源是外省人。众所周知,由于蒋介石是浙江人的缘故,外省人中地位较高的往往来自江浙。他们的口音和苏州话或上海话类似,有吴侬软语的味道。前后鼻音不分的特征,从他们身上流传了下来。


韦小宝:哪有你苏州人(指陈圆圆)说话又嗲又糯。——鹿鼎记


二、没有卷舌音,源自本地闽南人。外省人语音是模板,但是台湾广大百姓说闽南方言。一开始,本地人模仿外省人说话极其粗硬,被称为“地瓜腔”遭受讥笑。后来,本地人极力仿效,也将闽南话的一些特征融入了“台湾腔”,例如卷舌音和轻声的缺失。


人人见他(令狐冲)是军官,都卷起了舌头跟他说官话。——笑傲江湖


三、省略连读,源自中下层群众。无论世界各地,上流社会的口音一般都比较清晰,例如英国有着悠久的正音传统,如影片《国王的演讲》就有所反应,中国的颜氏家训也多次强调正音的重要性。


然而,中下层群众经常出现吞音和连读,导致语音模糊。例如伦敦工人的口音大多难以辨认,南城胡同百姓说话也比较含糊,他们都被上层人嘲笑为含着枣核说话。然而,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,他们的语音习惯开始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各自语言的发音特征。


裘千尺忽道:“你们饿了罢?这石窟中只有枣子果腹充饥。”——神雕侠侣


四、语气词频率高,和日据时期有关。台湾曾经被日本统治50年,日语中拟声词和语气词复杂到可以开几本辞典,这些语气词甚至还可以因人而异、自成体系。这种特征一定程度上被台湾腔吸收,语气词远远高于普通话。比如“太热了,没差别,我好热”会说成“太热嘛,没差啊,我好热哦”。这种带有一些二次元的特征,倒让台湾腔显得很有亲和力。


日本军队侵略我的故乡时,我那年是十三岁,正在上初中二年级,随着学校逃难而辗转各地,接受军事训练,经历了极大的艰难困苦。——《金庸、池田大作对话录》


五、音高较高,爱用叠词,和女性主导传播有联系。历史上,台湾人模仿“国语”的主要来源就是小学的女教师,女性腔调大量融入“台湾腔”。台湾腔音高较高,语气词较多,元音发音部位集体前倾。有意思的是,这种现象只在东亚地区存在,因为东亚的语言其实很高级,不断产生大量的状态词、语气助词,表达不同的心情和状态。


(董夫人在台湾掌权,韦小宝评论)军中之事,她妇道人家懂得甚么?——《鹿鼎记》


六、部分发音差异,在于台湾语音更重视古汉语的源流。例如标志性的法(fà)国,这个法实际上就是个入声字。在北京读书音中,将入声字统一读作的短促四声(去声)的做法,以求在听感上更接近入声的发音。大陆普通话的 fǎ 实际上是北京口语音,台湾人说法(fà)国其实并没有读错,反倒读出了“法”字的正确读音。类似的“俄(è)罗斯”“期(qí)待”“企(qì)业”都是如此。


(张无忌得到九阳神功)这到底是甚么经书?为甚么有武当九阳功的文句?可是又与武当本门所传的不尽相同?而且经文更多了十倍也不止?——倚天屠龙记


综上所述,台湾地区临近福建,最早台湾人讲闽南语和客家话的比较多,后来被日本占领多年,融入了一些日语腔调。国民党迁台后规范语言,女性成为传播的主导。经过多方融合,历经威权时代的开启和终结,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台湾腔。



一些体会



盘点了上述历史历程,往小了说这是语音现象,往大了说这是中华文化在台湾产生的变迁。如果能够把这段历程真正摸清楚,对于更好地了解台湾同胞,应该有一定的帮助。


原来甜嗲可爱的台湾腔,背后有这么多的故事。看似简单的语音变化,其实背后是台湾民众充满酸甜苦辣的过往。


“台湾腔”的表情包在大陆网络上流行,很多时候还被当成笑话来看待。殊不知其中的许多往事,包括外省人对本地人的歧视、日据时期的纠缠、不同阶层之间的隔膜、男女性别分工的差异,包括了族群、民族、阶级、性别的议题。其中有不少雷区,就这些开玩笑很可能引起对方的不适。


两岸婚姻代表:李荣浩和杨丞琳


“台湾腔”只是一个例子,它反映出一些大陆民众对台湾同胞的印象还停留在表面。有本书上说:你难以理解对方的选择就随意点评指摘,试图一句话简单断言一个群体的生活状态,都逃不过轻浮与自大。


大陆领导曾说:我们理解台湾同胞因特殊历史遭遇和不同社会环境而形成的心态,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,愿意用真诚、善意、亲情拉近两岸同胞的心理距离。同时,台湾同胞也需要更多了解和理解大陆13亿同胞的感受和心态,尊重大陆同胞的选择和追求。


为此,两岸都需要更加努力。星星写这篇文章,也是旨在向更多人介绍台湾腔,让彼此能更多一些了解。台湾的某些语音更接近古汉语,反映出台湾教育留下了更多儒家痕迹,经济发达导致“富而知礼”,多数台湾同胞的说话方式自然显得更文气。这也是两岸差异的体现。


语言是交流的工具,希望两岸的民众能够心平气和地倾听,能够心平气和地表达。毕竟,无论是“东北腔”还是“台湾腔”——整体而言,我们彼此绝对都能听懂。


本文转自(鸣谢):拂晓摘星(公众号)


爱心提示


由于微信公号改版不再按时间流推送,互动少的读者会逐渐接收不到(及时)推送。

为防失联,及时看到新内容,推荐大家或可多点在看留言,或是设个星标

感恩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,期待更多好内容能与大家准时相遇。

文责声明:图文摘编转自网络,仅用于分享交流,内容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涉及权益纠纷,敬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置或编辑删除,衷心感谢!

更多内容请见 微博/B站:@语言学人  等更新,欢迎合作投稿,转载敬请获取授权,往期相关链接:(暂略)

希望有帮助,希望一起走得更好更远,感恩支持!

感谢关注。


为什么英文发音的拼写规则杂乱?一起梳理下这段小历史。

(原始)印欧语很重要,必须知道它的哪些基础常识?

希腊语是如何深刻影响英文的 | 全面解析

英语中的拉丁文成分影响全解析(完整版)

法语对英文的影响 | 汇总大全

清华北大北外等高校8位名师在线领你精读《西南联大英文课》(附交流群、电子版等相关资源支持)


点击【阅读原文】更多了解专栏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